本网讯(宣传部)9月26日,《中国青年报》以《跨越山海!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推普赋能,共绘乡村振兴青春画卷》为题,报道学校推普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跨越山海!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推普赋能,共绘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2025年夏天,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学校“百村计划”志愿服务队跨越4000公里,携手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益旅阳光”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青喀联合实践队”),以“乡约文旅新征程 推普筑梦促振兴”为主题,从童声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古城街巷到直播间里,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语言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担当,以教育帮扶为纽带,在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了一场集语言推广、产业帮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实践行动,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山海携手:东西协作构建教育帮扶新范式
此次东西部高校社会实践的合作,得益于两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百村计划”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入选重点团队,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参与协同团队。在项目申报阶段,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学校专业优势,派遣骨干团队协助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完善项目方案;学校在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的文旅学院托管团队更是全心投入、全程参与、全力支持、全面指导,助力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实现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教育部项目的首次重大突破。这种“东部高校引领、西部高校跟进、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不仅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更成为东西部教育协作的生动注脚。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百村计划”从2021年开始重点打造的专业赋能乡村旅游振兴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已是第二次入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社会实践团队。
语言为桥:推普聚力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为大力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真正走进群众生活,青喀联合实践队深入新疆喀什地区的多个县城,开展多样化的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交流活动。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开设趣味科普课堂、喀什古城街边设立流动教学点、叶城县蓝桥社区餐厅开设午间小课堂,还深入偏远小村开展入户教学,在叶城县易地搬迁宣教馆宣讲;同时将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走进卡拉塔西库执勤点与戍边员围坐交流,在博隆(3)村夜校为中青年群体开展系统普通话培训,以语言为纽带助力他们展现担当;更具深意的是,青喀联合实践队探访了带领村民依靠先进技术共富的致富能手阿卜都克尤木·肉孜,走访了博隆(3)村老党员并聆听红色往事,让奋斗故事与时代记忆在乡音闲谈中焕发新声。
“在这里,我认识了女子护边员穆色热提·艾麦尔,深深被这位边防站最年轻女大学生打动”,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王同学说,“昌吉学院毕业后她毅然回乡护边,已经在这里守了5年。她的那份坚定和赤诚,让我用心感受到了小我融入大我中青春向上的力量。”
语助产旅:创新实践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推普工作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是此次青喀联合实践队实践的鲜明特色。普通话不仅消弭沟通隔阂,更成为发展支点,助力农产品外销、引入新理念、传播乡土智慧。青喀联合实践队通过多元举措为乡村振兴添力,学校发挥文旅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馕作坊、合作社及产业园调研,并通过直播助农,推动叶城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走访特色民宿、阿亚格曼干村,挖掘爱国主义教育馆资源,直播带货文创产品,以文旅新思路解锁乡村旅游新业态;同时也准备贴合少数民族需求的物资,深入叶城县边远村庄慰问困难家庭,并前往库曼塔库、卡拉塔西库等执勤点关怀戍边员,既增进民族情谊,也为乡村振兴凝聚人心力量。
作为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职业院校,学校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紧密相连。此次与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开展东西协作,既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生动实践,更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探索,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写下了浓墨重彩的青春篇章。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pc/content/202509/26/content_416816.html
(通讯员:周晓莉 审稿:赵明富 责任编辑:周晓莉 来稿日期:9月26日)